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龍應台

圖片
刻下在二零零九年結束之際,讀畢這本記載五十年前一大堆歷史--甚是滄桑的歷史--曉有意思。 龍應台為一九四九年前後,由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寫了一本民間的歷史書,也為我看這待這段歷史多了一個角度,歷史如果告訴我們共產黨如何得了天下,國民黨如何狼狽逃到台灣,那麼,大江大海就是亳不留情地告訴我們,無論對外抗日還是對內爭天下,輸的只是老百姓。而甚麼家破人亡,離流失所,妻離子散,家園頓失等,還有那些在戰爭裏如何慘死,餓死的情景...對照五十年後今天兩岸三地的昇平,我有一刻懷疑,半世紀以前如何發生這些駭人的事? 書中紀錄了很多微觀歷-訪問了當了十多二十歲的青年,今天兩鬢斑白的長者。深刻的是讓我看到另一種歷史。訪問了國民黨舊兵,說上級指示要作戰,但前方戰士明知死路一條仍上陣,結果當然傷亡慘重,如此種種的決策失誤,死了幾許的人,誰會放在心上?歷史記錄是一回事,但當龍應台把那些死者的事細味來看,又把生還者回憶那段歷史的時候,又是另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 有一幕是在東北省瀋陽火車站發生,一個女人手抱孩子,拖著兩個,跟著一個,在廣場上遇見了七八個蘇聯紅軍,縱然廣場人來人往,仍然把婦女強暴,也把孩子強暴,然後排成一列搶殺。這是戰後中共跟蘇聯老大哥緊密合作的時候,其實跟日軍統治有什麼分別?諷刺的是今日在廣場上我們偉大的祖國仍為這群列士立紀念碑。我想,歷史有時只紀錄了勝利者所要的一部份。 五十年前的那段歷史,不要只說日軍殘暴,後來的國共內戰,兩方用的什麼圍城,殲滅,殘忍至極;納綷殘暴,但又有誰賦予權力給蘇軍以同樣殘暴的手法對待德國人?我明白這本禁書不能放在我們祖國的書架上,只因為它把歷史另一部份也坦白說出來。 讀畢,想到刻下能活在這個時代,已是幸運。

我相信

http://www.christianstudy.com/data/hymns/text/c0115.html 當我們走過變幻莫測的塵世,有些事情常令人疑惑 但是世上最重要的一些事情,我們卻完全不能掌握 * 星期五出席唐牧師的佈道會,唱了這首詩歌,看著這位十年前我開始聽他講道的牧者慢步進場,驀然感到年月悄然已去,那些時候和我結伴聽道的朋友各有各忙,如今見面也小了很多,惶論談經說教。 我相信那被釘十架的主耶穌 有能力使新生命來臨 因祂使我全改變賜下新生命 十字架使我生命更新 * 佈道會的題目是"信仰的能力",是的,說是硬銷也好,推銷也好,十字架於我而言,是生命的更新,即便經歷了在教會極不愉快的事情,我想我所認識的上帝-在衪沒有轉動的影兒。只是,仍然是非常不屑於那群藉宗教戀棧權位名利的人,也討厭那些唯我獨尊的教徒-主耶穌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但願常把此話放在心裏。 我相信這個短暫虛無的生命 有一天將要歸於無有 但信心卻能勝過黑暗與死亡 並領我會見我的良友 * 死而復活到今天似乎仍然被很多人-甚至我自己有時也疑惑,視為神話或虛無之說,中國人的信仰向來只被貶為一種交易-種善因得善果,那會跟生命,死亡,人,上帝相聯?直至很多年前看到申命記,摩西對以色人說,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你要揀選 生命。 才頓然知道生命與上帝是一起的,單把信仰看成一種心靈慰藉,某程度上貶低了存在的意義。 *我相信一山崗名叫各各他 我相信這永恆代價 當歲月漸漸消失 世界成過去 我仍然依靠古舊十架

喜喜宴

踏入我這年紀-是一把年紀,看到這個"喜喜"字份外留神,因為這幾年出席的婚禮不下十數,高峰時一個月有五場,三個月八場,教堂五六次,未見笑容先見強笑就是我這一類。人情不在話下,有時不知為什麼付上一晚跟新人好友合照一幅相然後吃,再然後敬酒再吃,再然後多謝出席…事就這樣成了。 已記不起我第一次收到婚宴禮帖是甚麼時候了,只記得我第一次做姊妹的難忘經歷-被女主角追‘人情’,那個朋友呢,中學時算時好友,但到大學,彼此約出來相聚就顯得她的時間份外寶貴,每每施恩給我們選一個time-lot就時了-不消說,用這個term的人是老師-再過不久,還未畢業,我們已很小跟那個教體育的十項全能老師聚舊了。誰不知那年那月那時那刻打電話來誠邀做姊妹,最後我當了她的姊妹,現在想起來感覺自己原來演戲演得不錯…也吧,我們總有不止十次的經驗,是那些人間蒸發了的朋友,就像幽靈一樣,在結婚的前席,突然出現,邀請你付$$去她/他的婚禮做路人甲,乙,而我們又客氣地接受了邀請,事就這樣成了。 我相信部份人跟我一樣,出席婚禮帶點俾面派對,今日去一去,明天好相見,特別是坐在你隔鄰附座同事,可能平日老死不出往來,某天接到她/他的請帖才知道原來她/他已拍拖和未結婚。如果我知道什麼時候死,死後要去西藏做天葬,預早發邀請卡,註明死後不去西藏出席我天葬的就不是朋友,我相信真的出席者百份之一已經不錯,餘下的百份之九十九不去也不怕,因為死了的人以後不回見到,也不會有‘今次我來你的葬禮,下次我死你就來,禮尚往來’的心態。所以,當我在高峰時患了喜宴恐懼症時,真的捥拒了一些不太想出席的婚禮,自然那些邀請者沉默了,所謂的友誼無聲地…事就這樣成了。 結婚是兩人值得喜悅的事,身邊的朋友也會為他們高興,所以,如果兩個人和他們的家庭和最好的一群朋友為此歡喜,就已經很好,那些路人甲乙像我一類的朋友是否出席,其實不重要 @.@

自治八樓天台-轟拍港都

我第一次在舊樓的天台看電影,在旺角的十六樓上一層天台,涼風秋意,很特別。 阿花介紹我去看第七屆香港社會運動電影節的開幕電影,原來約在太子始創中心,我以為在那裏某個會議室看,誰知約的地點不是看的地點,原來是在過一條街的某某大廈,一出升降機便是大大的紅色箭咀 ->純綷租房,歡迎自由行 。左顧右望才看見一張A4紙寫著[自治八樓天上沿樓梯上一層]。那有像樣的攝影器材和投影機,也有幾張以前跟媽媽看大戲的木椅,好不懷舊。秋風起,幾十個人在這裏看這套由台灣基隆港的司機自導自演錄像片,組織邀請了年前扎鐡工人的代表來聚一聚,好像下一個計劃是遊行爭取權益似的… 台灣人多情,連台灣的司機也多幾分柔情與長氣,短短十句就有八句對白是形容詞,温文得有點不像體力勞動的老粗。這是我看畢這部電影的感覺。當然,我想這個自治八樓的組織播這類片,小不免是要提倡勞工與基層的權利,進行抗爭也好,進行遊行也好,主題離不開關注被剝削的基層-順帶一提,我和阿花頗肯定我們是基層的員工,經常在工作裏被公司精神剝我們的自尊,智商每況愈下不止,思考能力亦退化,故此,貨車司機的剝削其實不夠全面反映基層員工的心聲。 基隆港的沒落是由於台灣產業的轉移,全盛時期工會會員人數五六千人,現今只有五六百人,行業萎縮引致投入這個行業的人也不斷減小,司機們嘗試向政府抗議,現實是,沒生意沒貨量,抗議什麼呢?無奈是唯一的出路。 想起來,我們香港的貨車司機也在這十年間收入大減,以往包二奶的社會問題好像在回歸以來小了,因為司機連飯錢也小了,何來包二奶…我想,貨櫃行業的沒落,除了大環境轉變,那些司機在最風光的時候不儲點錢,增值增值,卻熱衷於包二奶,北上消費,當整個行業隨外在環境變差,就手空空,最終還是政府養。不進則退是一個定律,深明作為基層員工的我,這個社會運動的電影給我的啓發是-不要等將來一天沒工開的時候,要投入社會運動抗爭 @.@

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

圖片
在百老滙電影中心看"音樂人生"以前,特意到旁邊的kubrick書店逛逛--這是一間每次我經過也會特意走去看看的書店,無它,裏頭的書種和書類佷是喜歡。買了三本書給自己,其中一本是Freud研究歇斯底里症時一個很有多的個案分析--朵拉。 我對歇斯底里症的興趣緣起起於n年前開始看佛洛伊德的書,接觸了這個名詞(也是一個病名),聽說以往在歐洲很多女性也有這種心理病,有一系列徵狀如厭食,呼吸困難,厭世等都是歇症的徵狀,在經過佛洛伊德"發揚光大後",多了人認認歇斯底里症,歇症也成為學界研究的一個重要題材。這本書用了近三分一的篇幅作導讀, 聽來有點嚇人...朵拉見佛洛伊德時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欲患了這個歇斯底里症,在約三個月的治療後,主動向Freud提出退出治療,也就是說,沒有正式結束Freud的治療,而似乎在結尾時佛洛伊德也對治療無疾而終感到有點可惜。 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朵拉患病的原因似乎是一種心病多於生病。朵拉的父親是典型的歐洲小富戶,患病的原故使朵拉父親要不時外遊度假,而鑑於父母的關係疏離,父親外遊休養同行的不是她的母親,而是友人的太太-K太太;而這段父親外遊休養期間,K先生負責照顧朵拉-多少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吧-用我們廣東的俗說說,一個伯父對友人女兒有feel啦,藉著擁抱輕吻至使朵拉由反感到反抗-再到佛氏的分析下透視了朵拉對父親,K先生與K太太的愛-一切與性關連起來。簡單一點來說,朵拉的歇斯底里是因為畸形的關係引申出來的病徵。 說實在,這是一本很悶的書,因為太academic。如果找一個作家把佛氏的研究,加一點文學修辭,再加一點小說的調味,再多一點理論分析,這本書價值會高一點。我至今對心理學存有一定成見的原因-把人當作科學研究,灌上一堆心理名詞,於心理病患者沒有一點好處。某程度上,朵拉主動終止這個治療,可能是因為,她明白在佛氏身上花時間,把自己無數的私隱告知一個陌生的男人,一點好處都沒好。 朵拉在治療數年後結婚,過著正常人的生活。書中沒有交代她的病如何,我想可能已不治而癒。 

我們的政府

我沒有意思加入罵政府的一例--雖然罵政府在回歸十年後的今天是一個"賣點",有一定的票房保證。相反,我是替政府擔心,擔心我們小小的特區政府再經不起多一次金融海嘯,多一次沙士,多一次五十萬人上街,多一個特首腳痛頭痛而step down。 我擔心我們的政府沒有公信力,言無人聽;擔心我們的政府管治不力,甚至公務員也把槍頭指向最高層;回歸後的管治,被罵的多,讚的是,坦白說,我又不見得罵人的,包括維園阿伯,牛頭角順嫂,各政黨,傳媒比我們的政府更來得有效管這個小小特區。 擔心的,是我們的政府和小小特區,對明天失去了方向,急於求成取利望褒,沒有比"進退失據"來形容我們政府做事決策更好的形容詞,這是我這年來的看見。從當奴走馬上任,大聲疾呼強政厲治的當天,當今日是過街小輩,其實,我們應該擔心,擔心我們有那一天,政府也不再被尊重與信任,只成為嘲諷發洩的對象,就很灰了。

改革歷程

圖片
趕不了[六四]二十周年買這本書,心仍是想買下來,好一窺這位曾經是中共最高領導人關於六四的看法, 我想,歷史從來是由好人和壞人共同編撰的;正如政治上也有開明與封閉的官。即使走入現代世界,不幸的事實告訴我們,在一個沒有民主與缺乏透明度的政權下,壞的官打壓好官;好官下場悲慘,壞官長命百歲的"歷史"在我們中國又一次重演。李鵬,姚依林等正在這場近代嚴重的政治風波裏做壞官,胡耀邦和趙紫陽做好官。唯一可幸的是現代畢竟為人們創造了更多開放的平台,好讓這位前中共總書記的秘密錄音記下來,趕及在[六四]二十周年出版,這位人們開始忘記的領導人再次被想起和懷念。 趙是一位偉大的領袖-無它,作領袖就是承擔與犠牲。一個不會差軍隊屠殺學生的總書記跟一個巴不得天下反對者,包括學生在內的異見份子也殺清光的李鵬總理,這個對比太大,好像拍戲才有的劇情卻又活現在歷史中。 就算對中國近二三十年改革過程沒有興趣,單看趙對六四事件的處理和事件的前因後果,已是值得了。

茶道班 (一)

圖片
青茶 (鐵觀音) 我向來喜歡喝茶,但從來不是茗茶品茶之人。 記得年初曾經意圖報讀一個短期的茶藝班,是港大校外進修課程來的,以嚐多年來想學茶識茶的夙願,後來還是人數不夠辨不成。想不到月初出發到台灣旅行那天,收到SPACE來電,說上回那個茶藝班重開,並且這回確定開班,所以,我再次報讀。 白茶 (白牡丹) 藍天不負有心人,雖然自己一個人報-我實在找不到客源可以如斯愡忙地跟我一起報,也懶得去找,但,還是很享受第一堂的茶道的,感謝主。 茶道班在長沙灣工業區某一大厦的地舖,前舖後課,頗與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因為店裏環境實在很"茶"。負責講解的導師,雖然他沒有明言,但幾乎肯定是茶舖的老闆-是一位喝茶學茶研茶二十年有多的行家。我們一班二十多人,我尚算是被例入老中青裏"青"的一群,也有幾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一起報,也有退休的,也有濶太類的,總之是集各族群之大成,進到前舖後課的一刻,頗有入深山練武的感覺。 綠茶 (碧螺春) 課堂只有一版紙的筆記,謹此而矣。故,尚有在我腦海的記憶,有必要把精華記下來,好將來退休可以拿出來品茗參考之用。 咱們中國的茶,大致可分為六類,綠,青,黃,紅,白及黑。當中最多人喝的是紅茶,佔全球茶葉貿易70%,甚至有期貨交易--自從我學了人家投資,對這類金融投資名詞格外留神,也特別記得紅茶是唯一有期貨交易的茶;最潮的,要算是近年興起的綠色,有龍井,碧螺春等,當然包括日本的綠茶;最貴的,我自己估計是青茶類,因為屬於青茶類的大紅袍,馬騮搣,鐡觀音都是可以貴到"媽媽也不認得的"茶來的;而白茶呢,向來小認識,卻原來壽眉也是白茶一種,淡而清,學導師的話,白茶是一種很ELEGANT的茶,而白茶當中又以白銀龍針和白牡丹為更好的級別。於我,最有感情的茶當然是黑茶,因為我們潮州家庭從小飲到大的普洱是黑茶類;最陌生的,黃茶,有多陌生呢,導師說二十年前他初入茶行,在內地入了幾斤黃茶,結果數年間那幾斤黃茶也不能買清,又此可見黃茶是如何的冷門。 如果只能記一樣第一堂課的重點的話,我會亳不考慮地記下以下一種茶: 聞說某年在英國某個大學裏,把以上各類茶拿來研究,發現白茶類具有一種很有效的anti-aging的功能,也即是抗氧化功能,無怪乎早年有日本美容公司把白茶精華拿來出了些護膚品....不過,我想重要是,知道它好還不夠,要怎樣把這種anti-aging轉化到自己身上才重要。 白茶當中,以白銀

台灣之旅一:飛機餐的曲奇餅

圖片
和兩個外甥Adrian 和 Bernard去台灣旅行是一次特別且愉快的經歷; 和一個七歲,一個四歲的男孩去旅行,我領悟了 E=MC sqaure的深意... 這次他們的PaPa並未能同行,雖是有點美中不足,但也可以藉機回來多點分享所見所聞給他們的PaPa. 我們乘中午機回港,他們的爸爸請了假來接機. 只是四天不見而矣,於我很平常. 但,畢竟兩個小孩子第一次出國乘飛機是曉有意思的事. 所以他們的PaPa早在出境大堂等候,到見面的時候,大的Adrian從坐著的手推車去到他爸爸前要抱,然後急不及待說了一堆東西; 他們的媽媽當然又忙著拿攝錄機出來拍下這個最後旅程的片段;而小的Bernard坐在我推的手推車裏,在PaPa面前抵下頭,從他那個mini bag裏找了又找,找了一塊包裝好但"很殘"的曲奇餅遞給PaPa--這包餅是出發那程飛機餐附上的小點,我們幾個也吃不了,想放在小Bern的 mini bag,可備作小吃. 我沒想到一個四歲的小孩會懂得留下這塊餅幾天,為的是給自己的PaPa,所以那一幕是我這個短短的旅程中感到最lovely的一刻. 這不代表Adrian比了下去,兩個小朋友有兩種性格才是真的, 大的用說話表達,小的用行動表達,言傳意述的不同而矣,也因此,我把Bernard的"意"用文字記錄下來.

Workcamp

Last month, I came across my friend Pun by chance. We had not conta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over six or seven years. Pun met me because I was late in attending the Basic Law Test and was the last one entering the exam hall. I was glad of meeting him again and surprised to come to know that he had visisted over 100 countri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We then had a catch up on that day. Pun invited me to attend a seminar in the Travel Exhibition in Wan Chai as he would be the speaker of the event. He would share about his experience of joining an international short-term voluntary project,known as Workcamp. His short introduction on the project for Workcamp raised my interest as I am travel lover and I long for exploring something new. I found the subject interesting after attending the seminar. In brief, Workcamp project originated from a short-term voluntary work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from France and Germany , which were enemies in t

因循

我 讀書的時候,或者更準確的說,還未工作的時候,很小想到因循這回事. 直至工作了一定年月,特別是這幾年進入年半官方機構,我才忽然想到自己不時經歷工作裏所見所聞所行是如斯的因循,也深明為什麼從官方機構以至半官方的所謂公營機構常被外間批評得厲害的原因,我想用因循來形容是暫時最貼切的詞語. 因循換來的是穩定,對於在這裏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好得無比的job,因為只要你恪守因循和不用帶腦上班, 無論你過去十年裏工作的表現和能力有沒有進步也不要緊,因為"因循"使你沒有犯錯,已是"get the job done",可以學當奴曾一權選特首了. 加上人工和福利其實不錯--大部份這類機構發生"鄧X邦事件"是平常不過的, 所以,當果說那些很smart的人想入投資銀行(過去式了),一些non-smart的人想入這類機構也是無可厚非的. 問題只是,如果我們的稅--公共資源的一部份--花在這些生產力是 10+1 = 1+0 的機構裏,從長遠和宏觀的社會角度看,肯定是納稅人的"孽". 並且,當這些什麼數碼,科學,中藥,文化港等等等形式的機構的成立是為了使小城提昇競爭力,而又發覺其實這些機構最終是退休和半退休官員的俱樂部;並且財政與決策大權最終殊途同歸地出自"官"那裏的話, 那麼, 裡頭工作和辨事裏充斥的因循文化也是不足為怪的.

Who is Daisy Wong?

自從07年起,也就是我開始多看信報的一年,信報副刊有一個專欄"蘭開夏道",作者是一個律師,時年二十八,名曰Daisy Wong,她的專欄是我每星期六買信報例看的,因為整個副刊作家中,似乎這個Daisy Wong寫的有點不同,用港式說法是寫得好"抵死", 抵死得來,有不少共鳴之處.而在一眾嚴肅的副刊中,蘭開夏道雖不至於清泉--因為其它文章篇篇清泉--頗別具一格. 最近友人告知,原來Daisy Wong的身份引起了很多人好奇...包括一個博客和她的老細,對Daisy Wong的身份討論起來. 於我而言,最奇怪的是討論的焦點在於她是男或女?她是不是龔耀輝? 我沒有想過她不是女人. 原因很簡單: - 我的直覺; - 沒有人比女人對人--不論男女老幼人種--可以寫/講得那樣刻薄和不留情面,對人的評價去得好盡; - 她對男人衣著品評與審美觀,是很女性角度的. 我看沒有一個男人會對同性衣著打扮,觀察得如此細緻入微; 如果"她"是男同志,那"她" 看男人也會當女人看. - 人說"她"是龔耀輝, 當然不是,這樣說的人肯定未看過信報理財投資,龔生寫的文章跟Daisy Wong格格不入,迴然不同. 我想,文章以至寫作,每個人也有她/他的風格,不是嗎? 名畫還可以有偽冒,什麼時候你聽過有偽張愛玲,偽魯迅的文章?每個人有自己寫的風格,好壞一回事,但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期寫兩個格調迴異的專欄/BLOG. 當然,蘭開夏道得確有很多疑團,未能盡解. 但正所謂文人多大話,夾雜半真半假的故事,似乎現實又有點小說的虛構, 才可以繼續吸引讀者作出無限的猜想與疑問,又不斷地在問號裏追看,已是很成功的文人了. http://wongleona.blogspot.com/2009/05/blog-post_16.html

小團圓

圖片
也許因為 是張愛玲最後一部遺作,它的銷量以致被討論的熱烈程度也是近來小有的. 大部份人看了也不得不承認,故事中的人物太多太複習也太難搞得清彼此的關係. 幸虧早前看了信報副刊(3月24日-25日,譚艾敏--走入小團圓迷宮)一連兩天的介紹--好像先吃了消化餅一樣,讀起來不怎麼困難. 同時,也因為我實在無心細究裡頭複雜的人物關係,只要接受重點放在女主角九莉身上,這樣看會來得簡單一點. 無論故事內容以及人物多複雜,也不都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我所認為的是,如果故事中的九莉真的是張愛玲的寫照,而邵之雍是胡蘭成的話--這才是 帶出來的唏虛與悲涼. 也正因此,要是本身對張愛玲以及她的生平和她那段感情知得不多的話,讀起來難免份外吃力. 過去數十年出了很多"張學"的書,而一本張的半自傳--如果真的話--已抵了十本張學了--因為研究畢竟是研究,比不上主角自述的感染力. 聽說張反複冊減修改小說數十篇, 看完了,明白張反覆冊減修改是正常不過的.

讀愛 (the reader)

圖片
因著信報兩個專欄作家的推介,原本已有興趣看Kate Winslet怎樣拿這個影后,加上那個談上百年也不完的納粹題材作,選擇了週末欣賞這套電影. 這是一個愛,包容與寬恕的故事. 也是關於尊嚴的故事.前者是電影內容的描述,後者是我的感受. 故事其中一幕講述KateWinslet為了掩飾自己目不識丁,另願認是殺害三百名猶太人的頭目,也不願在法庭裏寫下自己的字跡, 也因為這樣,判了終生監禁. 電影沒有交代為什麼Kate是文盲,也無法解釋她為什麼這樣介懷自己的目不識丁--但卻熱愛文字,以至在她年邁垂老之年重新學字,; 甚至,故事起始便己暗示當她知悉年輕的男主角可以朗讀各樣名給她聽時,似乎那段愛昧的關係建基於"reading". 和我看這套戲的朋友不斷問為什麼Kate Winslet如此介懷自己的目不識丁,我也不知道,只知道我也愛看書,我也愛reading. 很深感受到kate Winslet飾演的"戰犯"那種孤寂,你說她真的是戰犯嗎,比起那些知名戰犯,她不過是無名小卒,但作為一位受僱者,卻是一個loyal employee. 這是一部很touching的電影.

尋.你我

幾經辛苦才在網上以稍為高的價,買到了 Juliette Binoche 演出的 "尋.你我"雖然自己對舞蹈熱誠有限,但難得偶像來港,不免要一睹真人風采. 接著星期六晚欣賞了"聖荷西謀殺案" , 同樣是佳作. 今年藝術節看了三場,九十分^^

If you are the ONE

圖片
要看一套小品式電影是否好和值得看, 多留意那些專放 冷門電影的影院,例如我常去的百老滙電影中心 ,看它放 映了一段日子還在上映,就知道應該不妨一看,這個方法 挺不錯. [非誠勿擾]在聖誕前已經放,到上星期還在電影中心上映, 而且我當晚看十時那一場仍然有八成入座率, 可想而知這 套小品有一定叫座力. 主角偈優(飾秦奮) 的演技不容置疑, 倒是舒淇的演出另眼相看. 故事本來平凡,"海歸派" 人到中 年回國相親,遇上千奇百怪的對象, 但勝在幽默有趣. 欣賞 秦奮的中年幽默,沒有浪漫,卻對愛情忠心不渝. 這是一套 不錯的電影.

其實今年如何我還不知道....

圖片
踏入2009年的第14天,太陽照常升起,寒風依舊刺骨,工作依然無聊. 我沒有為自己做大事回顧,因為,於我而言,08年實在是不堪回首的一年,或許,成長與變老的不二過程就是經歷人與事的離合聚散,新舊交替吧. 驀然回首,才發過關係如何,都可以變得很快,也因此沒有必要長嗟短歎,聖經說不要為明天憂慮,依我看其實不要為過去哀愁也很重要. 當然,活在當下,我還是努力延續我的"2nd我要脫貧"計劃. "我要脫貧"運動只有我一個基本會員,也是永久會員,計劃乃有感於自己年紀一把,一物無持,百計未行,好像很失敗,故自行發起脫貧運動,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不要足襟見肘就可了. 而要達成這個簡單願望,除了儲錢,投資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面對風 雲驟變,陰晴未定的2009,好的消息似乎像曇花一現,不太壞的消息卻因著"海嘯集體症候群"而人人都變得杯弓蛇影,在這樣一種環境下,要為我的床頭儲備增值似乎難道很高, 但經過年多兩年的實踐,我覺會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知道自己買什麼. 我體會到雅各書所言,其實明天如何我們還不知道,生命好像雲彩,出現片時就不見,財富也可以一年裡付諸東流,重要是學曉了怎樣處豐富,怎樣處貧窮,怎樣處知足. 感謝上帝.